有一個不成熟的觀點,我想和大家探討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元器件獨立分銷行業有一個現象和規律---做大做強,二者幾乎不可得兼。現實中,做強而且很賺錢的企業,都管不住做大的野心;而做得有點規模的企業,都忍不住賺錢的雄心。我觀察了一些有名的企業,抽取了部分典型樣本,最后的結論是,如要兩者得兼,結局可能很危險。
例如,A公司曾經是華強北最有實力的分銷商之一,無論是團隊人才,資金實力,現貨庫存,外貿,甚至品牌代理,都是獨立分銷領域拔尖的水準。按理說,這樣的公司,應該最有希望最大做強了,可結果偏不人如意,讓人扼腕嘆息。
再如,B公司是行業知名的某著名品牌的獨立分銷商,其囤積現貨和資金實力,讓某些代理商都心有戚戚,年銷售額超過5億,一時無人出其右。按理說它也應該做大做強了,可結果大家也看到的,已經輝煌不再。
再如,C公司是某幾個品牌的知名分銷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引入了幾個品牌代理,成為混合型的分銷企業,規模和實力頗為壯觀。按理說,這樣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八面玲瓏,應該可以做大做強了,可結果仍然是黯然銷魂。
為什么做不強大的偏偏是我們獨立分銷商呢?為什么獨立分銷商的勇敢行為總是萬般艱難呢?
我曾經和一個獨立分銷的大佬探討過這個問題,他的經歷頗有代表性。在他看來,他公司很小的時候,反而是他掙錢最多的時光,也是企業最有活力的時光。當他忍不住沖動,積極擴大辦公面積,擴大團隊規模的時候,幾年折騰下來,他發現掙的錢和蝸居的時候幾乎差不多,甚至還要少一些;團隊人才和規模,總是青黃不接,而自己也被折騰得沒了雄心壯志。
他得出的結論是,貿易商想做大,倚靠自身實力和能力是不行的;如果只是想賺點錢,老老實實蝸居在100平米的面積里,還是可以實現的。他的話簡單點來說,做強做大,幾乎沒有戲!
盡管這個話題很尖銳,也有點敏感,但我還是試著來解剖一下這背后的原因,希望拋磚引玉,對大家有些啟發:
1、渠道原因。獨立分銷的渠道沒有代理商穩定,當客戶做大的時候,需要穩定的渠道來保障供應鏈,這時候就容易被原廠和客戶拋棄。即使最后憑借關系保有一席之地,也只是安慰獎居多。
2、資金實力。獨立分銷商買貨,花的是現金,而客戶給的是期票,在資金鏈上比較脆弱,而且很難從銀行獲得大額資金的支持,在大客戶面前,基本沒有對話能力。
3、人才團隊。獨立分銷的核心資源,渠道和客戶,都要靠人才來實現,這也是獨立分銷商的核心競爭力。而貿易商最大的硬傷就在于人才團隊的不穩定。在個人發展空間,薪酬,激勵體系上,獨立分銷商很難有系統的對應方案,所以老是用不好人,留不住人。而代理和原廠,在聚積了頂尖人才之后,還要靠團隊整體的立體進攻,銷售+FAE+原廠,一套組合拳下來,客戶基本沒有了還手之力。
4、模式困擾。獨立分銷商干的是代理商和原廠的夾縫活,無論在渠道、客戶競爭力、資金、團隊上,每一個環節,都有硬傷。在賺錢的時候,我們容易忽略獨立分銷商的短板。而企業要做強做大,拼的不是爹,而是綜合實力。我們的優勢在于游擊戰,在江河塘湖;而在大海里,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反而有可能被巨浪吞噬。
5、混合型困惑。在我看來,表面看起來八面來風,實際上定位不明。有人說,富昌不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嗎?其實富昌本質上是一個現貨代理商,輔以一些非代理線的現貨。富昌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得益于電子產業這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以及半導體行業的快速成長。而我們獨立分銷商,有這樣的發展機會,卻沒有這樣的優質渠道,差了這么一環。
6、跨界誘惑。獨立分銷商里,堅守的人很多,跨界的人也不少。當大家有了一定發展,手里有了資金積累的時候,眼界也不一樣,當然誘惑也不一樣了。炒股的,買房的,做投資的,哪一波都很誘人。信息時代,賺錢的消息再封閉,也很靈通,大家容易跟風,這樣的結果就是專注度的下降和注意力的分散。
如果非要讓我說,我想咨詢下某些大佬,你們是賣元器件賺錢多,還是炒股賺錢多,還是買房子賺錢多,還是搞投資賺錢多?如果老板們不介意,還非得讓我問一個具體的人,我就想咨詢下
所以,我們做不強做不大,怨不得別人,問題還在于自身。從國際上來看,全球最大的獨立分銷商史密斯(Smith)發展了幾十年,也只有300多號人,產值接近5億美金。看來,獨立分銷商這條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荊棘路。不過,當我們本土的元器件興盛,當元器件互聯網時代來臨,這種格局也許就會被打破。
作者系安芯商城CEO 吳波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