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QIC舉辦的首屆中小電子分銷商人才戰略高峰論壇上,在200多位中小元器件分銷企業管理者面前,我有幸和友尚董事長KD曾同臺交流,通過對話探討中小電子企業人才戰略話題。交流中KD曾人格魅力凸顯、卓爾不群、善于分享、樂于奉獻,通過KD曾我們終于知道大佬是如何練成的了。
圖.友尚董事長K.D曾
圖.安芯商城CEO吳波(嘉賓左一)與K.D曾同臺交流
在對話環節,主持人問了我們一些人才戰略的話題,我趁機吐了一點槽,說我們中小微企業用的人都是大企業挑剩的,培養好的人才很容易被大企業挖走,與會中小企業人士深感共鳴。KD曾說他也很理解大家,因為他也是一路這樣走過來,做強做大了友尚的。
柳傳志曾經說過:“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人才才是企業利潤最高的商品,能夠經營好人才的企業才是最終的贏家”。比爾蓋茨也說過:“如果把我們公司最優秀的20個人都挖走,那么微軟就是一家很普通的公司”。
大企業尚且如此,對于中小分銷商來講,對人才的依存度,比代理商和大型分銷商更高,在這一點上,相信大部分的老板們一定有深刻的體會。絕大部分中小分銷商沒有自己的產品,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FAE;干的是搬運工的活,操的卻是中南海的心,只有依靠人才來沖鋒陷陣,人才就是我們中小分銷商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來看看行業人才分布現狀,在電子分銷領域,處于“食物鏈”頂端的是跨國巨頭們,比如安富利,艾睿,大聯大,富昌等,這些企業由于知名度高,待遇好,拔尖的人才都集聚在了這里;其次是中等規模的歐系、日本、臺灣和新加坡企業,比如文曄,Macnica,世健等;再其次是香港和大陸的知名分銷商,如世強、北高智、
根據我的觀察,目前中小微企業在人才戰略上,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人才流失率高,穩定性差;二、人才成熟周期長,培養成本高;三、業務精英跨度到管理者難度大,中高層管理者缺乏;四、缺乏系統、專業的培訓體系,沒有明確的崗位說明和晉升通道;五、缺乏系統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和薪酬激勵制度。這些因素的綜合積累,造成了中小微企業人才戰略的長期困惑。
先來驗證束縛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們從目前行業比較活躍的分銷商群體——中國電子分銷管理者聯盟(電子FUN)做抽樣調查,電子FUN群里有500多家元器件分銷企業,Jason(新加坡安達科技執行董事)從FUN群中抽樣調研了5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以管窺豹,希望能分析出一些對企業適用的人才法則。
從上圖可以看出,束縛企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還是人才與團隊建設,可見,人才與團隊建設對企業重要性和緊迫性。
再來看看中小微企業的人員規模情況,情況如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規模超過200人的中小微企業沒有1家,大部分企業的人數集中在10人左右,50人以上的企業都很少。可見華強北這3萬家企業,螞蟻雄兵的稱謂名副其實。
最后來了解一下中小微企業的人員來源情況,見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來,沒有1家企業通過人才獵頭來完成招聘,而這可是很多大型分銷商慣用的招聘方式。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請不起,二是請不來。大部分企業還是通過社會招聘和親朋好友介紹來實現人員補充。
以上調研也佐證了我的看法和判斷,同時也說明了中小微企業進步的空間很大。畢竟身處互聯網時代,需求碎片化,企業小眾化,發展集約化,也可能是一條康莊大道。但這一切,都需要人而不是計算機來實現。
中小分銷商在人才引進上,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門不當戶不對。本來我們應該只適宜招一個隨叫隨到且價格便宜的江湖郎中,結果老板們卻想著隨叫隨到,價格便宜就能招來行業精英的美夢。所以,老是覺得招人難,難招人。好的人才是招不來的,不管是小公司還是大公司,結果都一樣。
所以我的建議是:“雙管齊下”。一方面招沒有行業經驗的人,這個就降低了招聘難度,通過對新人的培養,建設人才梯隊;另外一方面,有經驗的熟手,都不是招來的,要么是慕名而來,推薦而來,要么是三顧茅廬請來的,要么是挖來的……然后才是改造,翻新,打磨,最終成為符合企業人才戰略的中堅力量。
另外,招對了人,培養好了人,人才開始量產的時候,也要用好的激勵制度和文化體系展開留人策略。這也是我們企業管理者忽略或者經常面對的困惑。常言道,一流的企業雇傭員工的心,二流的企業雇傭員工的腦子,三流的企業雇傭員工的雙手。
KD曾也說過,老板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面試(選人)與溝通(留人),如果我們經常和優秀員工保持思想的暢通,我們就會洞察人才和精英微妙的人性心理變化,了解他們的價值需求,通過各種方法,解決員工的困惑,實現彼此的共贏;堵不如疏,唯有攻心,配以合理的激勵手段,才能集聚志同道合的人才團隊,共同達到理想的彼岸。
作者系安芯商城CEO吳波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