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尼克松的這句話用來形容 手機 行業近幾年的發展似乎恰如其分。
從“中華酷聯”的巨頭時代,到以小米為代表的 互聯網 手機品牌全面興起,再到存量換機時代新一輪的淘汰賽,短短幾年時間內,國內手機市場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升級和演化,一些巨頭廠商因錯過某個風口而轟然倒塌,也有一些新興廠商踩準了風口躋身巨頭行列。而在手機市場頻繁印證尼克松那句名言的背后,更多的是市場的淘汰和篩選,與其將其歸因為所謂的“風口論”,或許從達爾文進化論的角度更容易讀懂手機行業演變的軌跡。
物競天擇:巨頭的轟然倒塌和常青樹
諾基亞的落幕徹底打破了手機行業的神話,即便是喬布斯被粉絲奉上神壇,但iPhone的地位卻始終難以企及當年處于頂峰的諾基亞。達爾文進化論中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物競天擇,回看手機市場的起起伏伏,巨頭和霸主的更迭和物競天擇不無關系。
按照一般的觀點來看,諾基亞失勢的一個根本性原因就是錯失Android而選擇了不被看好的WindowsPhone,直到諾基亞的手機部門被微軟收購,時任諾基亞 CEO 約瑪·奧利拉說出了那句讓粉絲落淚的話:“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但不知為什么,我們輸了。”不過,諾基亞的轟然倒塌并非單純因為戰略上的失誤,究其根本還是企業基因已經難以適應智能手機時代的變化。一方面,諾基亞未能將自家的MeeGo系統打造成下一個iOS,選擇WindowsPhone不過是臨死前握住的一根稻草。另一方面,諾基亞手機的工業設計風格并未與時俱進,雖然在產品識別度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化,可這種差異化卻成了劣勢而非優勢。對比來說,三星和 蘋果 或許可以稱為手機行業的“常青樹”,至少在近幾年的市場份額上仍是如此,尤其是蘋果,喬布斯逝世后庫克帶領蘋果迎來一個新高潮的原因之一就是接受變革,不管是手機尺寸的變化還是系統扁平化設計的改變皆是如此。
國內手機市場存在著同樣的現象,尤其是智能手機時代,各家的產品在外觀設計和系統風格上日漸趨同,國內手機市場也從紅海殺到了血海。酷派、中興等巨頭們紛紛在銷量上跌出前五,小米、vivo、OPPO等開始出現在新時期的銷量排名上。同樣,國內也出現了以華為為代表的“常青樹”品牌,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當昔日的勁敵接連沒落時,華為在產品銷量、品牌價值、技術研發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然這和華為的戰略選擇不無關系。
就拿華為終端旗下主打電商渠道的子品牌榮耀來說,在渠道上嚴重依賴運營商的時代,華為選擇用榮耀試水新的互聯網銷售模式。更重要的是,榮耀并沒有刻意去模仿小米,而是拋棄了多數互聯網手機品牌在硬件設計、加工制造、甚至外觀ID全部外包的做法,全部由自己團隊完成。這大概是榮耀能夠在后來跳出價格戰泥潭實現以質取勝的原因所在。
在自然界中,越是龐大的物種,對生存環境的依賴越嚴重,對外界變化的應對方針也就越謹慎。手機行業亦是如此,不肯擁抱變革迅速做出市場反應的“巨頭”遲早會迎來落幕的一天,但踩準了一個風口而迅速崛起的新品牌又該如何避免曇花一現呢?
適者生存:新品牌的崛起和落幕
對于諾基亞的衰落,新崛起的HTC是一顆催化劑,但HTC僅僅是制造了一場奇跡便開始了每況愈下的艱難生存。眾所周知,HTC的失意和蘋果發起的專利戰有著必然關系,如果說手機廠商的物競天擇是順應市場發展的趨勢,盡可能的讓消費者買賬。手機行業的產業鏈就像是一條競爭殘酷的食物鏈,適者才能生存。
新品牌的崛起和落幕可以窺見手機市場優勝劣汰的演化,特別是在國內手機市場,這一點甚是明顯。如果說安卓開源的風口、運營商補貼的風口、4G時代的風口、互聯網渠道的風口等等還只是衡量一個企業戰略決策成敗的關鍵,能否察覺和適應環境的微妙變化則決定一個品牌的生死。一般來說,國產手機行業存在兩個共性問題,一是手機廠商之間缺少真正差異化的核心技術競爭壁壘,比如iOS相比于Android的優越感,現成的解決方案和現成的代工廠與供應商,導致國內智能手機行業的入門門檻越來越低,與之對應的是生存門檻也越來越低。二是創新文化的匱乏,沒有創新的后果必然是抄襲泛濫,都不愿在技術創新上付出成本,就很難形成差異化和競爭力。最終的結果就是,很多廠商忙著用 營銷 講故事,“工匠精神”、“生態”等標簽的流行大抵是因為這樣。
于是乎,價格戰越來越猛,同質化越發嚴重,那些依靠某個風口崛起的手機廠商在榨干了所有的盈利可能性之后,只好接受被淘汰的命運。而前文所說的”常青樹“又是如何適者生存的呢?以華為榮耀為例,同樣作為互聯網手機品牌,榮耀并沒有重復競爭對手的老路,而是根據市場變化進行不斷的學習和演化。舉個例子來說,榮耀沒有加入千元機性價比競爭的大潮,而是以質量衡量價值,最終實現了榮耀4C和4A兩款產品銷量千萬的成績。另外,榮耀沒有局限于國內市場,在品牌誕生后不久便積極進行海外市場拓展,在華為技術和專利優勢的護航下,榮耀成功擠進了歐美等智能手機高度成熟的市場,在銷量上也可圈可點。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一黃金法則在大自然中運行了幾百萬年。可以預測的是,如今國內手機市場迎來了存量換機的時代,那些死磕性價比的品牌終將被淘汰,而榮耀等掌握核心競爭優勢的品牌則是這一輪殘酷淘汰賽中的生還者。
利己主義:創新、創新還是創新
在達爾文進化論中,除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物種進化過程中另一個不得不提的現象就是利己主義。即所有物種的演化都是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站在現在社會的角度來說,利己主義依然成為 商業 活動中的基本規則,可手機廠商又該如何理解利己主義呢?
從很多國產手機品牌身上都能看到“低價取勝”的影子,或許在市場份額上實現了增長,并沒有獲得太多的利潤。誠然,就算是在今天,不少手機品牌依然有硬件堆砌的思想,這是最容易滿足用戶淺需求的,也是最節約成本的。后果就是淪為全球價值產業鏈的底端,利潤只有1%到2%。而很多品牌選擇這一模式的初衷恰是為了掠奪更多的利潤,試圖通過成本上的壓榨來實現利潤上的增長,之所以結果和期望適得其反,原因在于對利己主義的錯誤認識。在筆者看來,手機廠商理智對待利己主義的表現應該是創新、創新和創新。
可以這么說,國內在手機產品的設計和制造上并不占優勢,不僅是在工藝水準和美學設計上,還體現在算法和技術積累上。記得榮耀總裁趙明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創新是榮耀的生命,而從榮耀對產品創新的認識來看,在市場布局的全球化的同時,他們也實現了研發上的全球化。比如說在意大利設立美學和工業設計中心,在俄羅斯進行核心數學算法研究,并在美國設立了芯片設計所等等。使得榮耀取得了很多全球首創的技術,如可以媲美單反相機的平行仿生雙攝像頭技術。當然,國內鼓吹創新的手機廠商絕不止一家,卻多是噱頭大于本質,最明顯的就是在海外戰略上深受專利難題的限制,不得不一窩蜂地涌向專利意識不強的印度和東南亞等新興市場。
進化論中的利己主義實際上是利己和利他的雙重選項,從單個物種的角度來看,利己心理無可厚非,但從整個種群來說,利他才是正常進化的推手。手機廠商也一樣,健康的利己主義應該是依靠產品創新實現更高的定價,獲得更多的利潤,從而提高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空間。2015年國內已經有不少手機產業鏈相關的企業因為利潤問題破產倒閉,手機廠商們是時候思考創新和利己主義之間的邏輯關系了。
總的來說,我們有理由看好華為、榮耀等國產手機的未來,但整個國產手機行業的進化和淘汰還遠未結束。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