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閉了位于上海的等離子電視工廠兩年后,日本松下關閉了其在中國的最后一家彩電工廠—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這也意味著松下已全面停止了在中國的彩電自主化生產。
停產
早上,公司員工照常上班開會,卻沒想到會上公司日方負責人宣布了停產的消息。“2月2日突然就宣布停產了,之前一周完全沒有預兆,我們還正常上下班,甚至還有加班。” 在廠里工作了十幾年的李鑫(化名)對筆者表示,“當時我們就呆住了,都不敢相信廠子說倒就倒了。之前也有消息說可能會停產,但大家都以為是三五年之后的事,真沒想到會這么快。我們手里的合同是3月份到期的,要停產也應該是3月份,不知道為什么提前停產了。”
公開資料顯示,山東松下是日本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下稱日本松下)、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與濟南高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的中日合資企業,占地面積為46480平方米,擁有300名左右的員工,主要從事于超薄型電視的生產與銷售工作。
山東松下設立于1995年,于1996年開始生產顯像管電視機,此后,在中國境內生產電視機長達19年。日本松下2月2日發布的《關于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事業終結的通知》中稱,已經于2015年1月30日終止該工廠的生產業務,同時將會進行企業清算手續。
對于為何關閉山東松下,松下方面官方給出的解釋為,關閉工廠是為了謀求在超薄型電視方面更好的整體收益能力,提高影響力并擴大銷售。部分業務用顯示器制品將移交至本公司集團企業之一的三洋電子(東莞)有限公司(廣東省東莞市)進行生產。
“按計劃我們會在2月底終止全員的雇傭合同,可能還會有一部分負責清算的員工會在不同的時間離開公司。”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的相關人員對新金融記者表示,“同時,松下的銷售和售后這些體系都不會有什么變化。”
曾經
1987年日本松下在華設立了第一家合資工廠,開始在中國生產彩電產品。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也于1994年成立,并于2002年實現獨資,主要負責開展家電、系統、環境、元器件、醫療設備等商品的銷售和售后服務活動。
電視機業務曾是松下在家電中的最強項。面對中國本土彩電紛紛轉營液晶電視,松下采取了保守的技術封鎖策略。2007年,為對抗液晶電視,松下與日立成立了等離子電視戰略聯盟。
保守往往意味著失去。2012年,松下年度凈虧損7542億日元。2012年底,松下決定關閉位于上海的在華最大的等離子電視工廠。根據松下方面的數據,公司2014年二季度電視機業務銷售呈減少趨勢。
目前中國市場上,松下的彩電銷量已可以忽略不計,冰箱銷量50萬-60萬套,空調銷量100萬套左右,洗衣機的市場表現最好,銷量大概200多萬臺,市占率7%左右。目前松下在中國的銷售額為600億元人民幣(1兆日元),占松下全球收入的13%。
“在20年前,松下是在彩電領域占有率最高的,但這些年松下在全球家電領域的地位大大下降了。直至2013年,松下的家電業務只占集團整體業務的20%,到現在應該只占10%左右。松下沒有必要在中國保持很高的產能,它在中國的停產也是在大家意料之中的。”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除了停止中國彩電自主化生產,日本松下還在研究出售位于北美墨西哥的一家彩電工廠,該工廠主要針對北美市場供應電視產品。
轉型
仔細分析一下會發現,雖然日本企業在終端消費電子上的優勢不再,但它們依然在核心零部件、上游化學材料方面保持強勢。比如夏普的液晶面板、松下的鋰離子電池、索尼的攝像頭……這些不可或缺的零配件都隱藏在其他品牌產品內部,就連風靡全球的蘋果產品內部也不乏日本零部件。
日企在有意識地收縮利潤微薄且競爭激烈的B2C制造,同時持續在B2B(商用)上發力,后者則是整個產業鏈上核心技術和利潤所在。
2012年,津賀一宏擔任松下總裁,大力裁減不景氣的業務,將業務重點從消費電子產品轉向家用電器、汽車電池、太陽能和照明設備等。他在演講中透露,松下2018年將實現10兆日元的目標,其中成長期許最高的是住宅、汽車和面向行業的“B2B解決方案”業務。
“松下不認為現在自己還是一個家電企業,它已經全面地轉型了。”劉步塵表示。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